:::台灣花磚博物館(嘉義)
 大年初二出遊,來到座落於嘉義火車站附近的「台灣花磚博物館」。
 曾經是嘉義最大木材行的百年老宅,推開門後就是繽紛燦爛的花磚世界。雖然整體空間不大(而且人滿為患),但可以看出主人精心的規劃——整面的花磚牆面、百年歷史的古董傢俱、高懸樑上的花磚裝飾,構築出多彩的舊時韻味。
 很幸運地,我剛好遇上了館長導覽。館長說,他們其實是一群竹科的工程師,一頭栽進了花磚的世界,在這個老宅不斷被拆掉的時代中,他們憑著一股熱血衝動,利用自己的週末時間,在台灣東南西北奔波搶救即將被怪手打碎的花磚,並進行修復工程,將修復後漂亮的花磚展示在這間老宅中。
 花磚,其實不是一個很正式的名字。大概指的是1910年~1930年代間的彩色磁磚。最早是歐洲的彩色磁磚傳入日本,日本開始生產「和製MAJOLICA磁磚」,殖民時期又出口至台灣,之後台灣也漸漸開始做一些自製花磚,台灣的風土鳥獸、熱帶水果等圖案栩栩如生。因為花磚的製作技法高深,需要先雕刻出圖案,再填土成立體狀、上釉色,因此在1930年代後就漸漸消失,是近幾年才開始才被注目而復興。
 我第一次認識花磚,是在京都的船岡溫泉與旁邊的西陣SARASA咖啡(前身也是錢湯)。土耳其藍、大面積的磁磚牆給人震撼又華麗的印象,既是東方又是西方的神秘感。
 這次在花磚博物館中,又再次認識了花磚——日本人的花磚幾乎都是用在洋房、旅館、錢湯裡頭的水池處,既不會在一般民宅中使用、更不會拿到房子外裝飾。而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花磚,走出台灣自己的脈絡。因為外表華麗而造價高昂,花磚成了一種炫富的方式,台灣的有錢人家喜歡用花磚裝飾自家門面、彰顯自己的貴氣,特別是在屋頂上最高處、門楣、立面鑲嵌上幾片花磚,昭告天下說「我很有錢」。也是因此,台灣的花磚通常不是像拼圖一樣鋪天蓋地一片片排列,而是小片小片地鑲嵌進閩南式傳統建築中,好似一幅小型畫作,或是房屋上的寶石般點綴,成為台灣獨有的台式花磚文化。
 一字一句地聽著館長解說,真的是獲益匪淺。他說,其實保存花磚最重要的,不是這單片單片的花磚,而是要將台灣獨有的、鑲嵌至閩南建築中的文化保存下來,復興、然後推廣至世界。
 ---
 台灣花磚博物館
 地址:嘉義市林森西路282號(嘉義火車站徒步10分)
 門票:50元(可抵館內消費)
 網站:https://www.1920t.com